你看过战争片里演员中枪倒下的画面吗?
1984年,演员乔恩·埃里克·赫克瑟姆就经历了真实的死亡。
当时剧组使用空包弹拍摄枪决镜头。
饰演受害者的他距离枪口仅15厘米。
枪响后他应声倒地,可这次没有掌声——
那颗没有金属弹头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头骨。
军用演习中常见的塑料弹头,原来能在15厘米内取人性命。
这就是为什么你总在解放军演习里看到枪口顶着粗筒子。
那玩意儿根本不是消音器。
套在95式步枪上的橙红色装置,其实是空包弹助退器。
没有这个小圆筒,价值三千五百块的自动步枪立刻变成烧火棍。
空包弹长得和实弹几乎一样。
底火、弹壳、发射药一应俱全。
关键差别藏在弹头位置。
压实的聚乙烯塑料代替了金属弹头。
这种白色塑料柱飞出枪口就粉身碎骨。
七米开外,碎屑连军装都打不穿。
问题就出在塑料弹头太“偷懒”。
实弹的金属弹头死死堵住枪管。
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只能推着弹头狂奔。
空包弹的塑料弹头刚出发就自我瓦解。
高压气体像溃堤洪水般冲出枪口。
现代自动步枪全靠这些气体干活。
以解放军现役的95式步枪为例。
发射实弹时,高压气体通过导气孔冲进导气管。
这股力道推动活塞后坐七毫米。
完成退壳、上膛整套动作只需0.1秒。
空包弹制造的燃气连活塞都推不动。
2020年兵器工业测试数据显示。
同等装药量下,空包弹膛压仅有实弹的六分之一。
这导致每次扣扳机都得手动拉枪栓。
演习场顿时变成老式步枪博物馆。
助退器本质上是个燃气阀门。
直径32毫米的金属筒套在枪口。
筒内只留两毫米的排气孔。
江苏某军工企业专利说明书显示。
这种设计让枪管内气压提升四倍。
足够把活塞狠狠往后推。
俄罗斯AK步枪的灰色助退器更粗暴。
直接在筒壁上开三道长条形气孔。
火药燃气从侧面排出时形成涡流。
这股旋转气流居然能把助退器越拧越紧。
看似笨重的助退器藏着精密计算。
某型号助退器专利图显示内部结构。
锥形闭气环卡在枪口制退器凹槽。
弹簧钢片制成的卡笋牢牢锁住定位销。
安装全程不需要任何工具。
但这玩意儿有个恼人的副作用。
火药燃烧不充分的黑烟直扑人脸。
去年朱日和演习视频清楚地显示。
蓝军士兵顶着满脸黑灰冲锋。
每声枪响都喷出半米长的橘色火舌。
燃气受阻反而加剧了危险。
尽管塑料弹头会粉碎。
枪口喷出的高温燃气仍具杀伤力。
1993年美军条例规定。
使用M16助退器射击时。
三米内严禁站人。
国内某靶场曾做过极端测试。
将猪头模型放置在枪口一米处。
连续射击二十发空包弹后。
猪耳被高温燃气严重灼伤。
更隐蔽的风险来自漏网之鱼。
空包弹生产线上的金属碎屑。
或者未完全粉碎的塑料弹头残片。
2018年某演习事故报告记载。
助退器排气孔曾喷出黄豆大的塑料颗粒。
在五米距离击碎护目镜片。
所以演习场上出现奇怪景象。
士兵们枪口套着橙色助退器。
模拟弹雨纷飞的战场实况。
眼睛却要时刻提防身旁战友。
枪口偏移30度角是安全红线。
现代激光对抗系统正在取代助退器。
士兵战术背心上装着激光接收器。
被光束击中时会冒烟示意阵亡。
这套系统避免所有物理伤害。
但导演们总嫌效果不够震撼。
少了震耳枪声和呛人硝烟。
战争片看起来像激光玩具大战。
去年央视播出的演习纪录片里。
士兵们趴在40℃的戈壁滩。
助退器喷出的热浪灼烤着脸颊。
每一轮扫射都有黑烟从眼角掠过。
观众听见的连发射击声。
其实是塑料弹和金属筒的合奏。
这种危险的默契还会持续下去。
毕竟没有硝烟的战争,暂时只存在于电子游戏里。
#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#
保宇配资-网络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-线上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